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40篇
农学   49篇
基础科学   10篇
  58篇
综合类   374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92篇
植物保护   9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One-year old scale bulblets of Lilium longiflorum Thunb. ‘Nellie White’ (Easter lily) were grown for 107 days during growth period 1 (GP-1) in six growth chambers under constant day/night temperature regimes of 30/26, 26/22, 22/18, 18/14, 14/10 and 10/6 °C. Subsequently, half of the plants in each temperature regime were transferred to 18/14 °C and the other half continued at the six constant temperature regimes. Both groups of plants were grown for an additional 89 days in growth period 2 (GP-2). Continuous temperatures of 26/22, 26/22–22/18 and 26/22–18/14 °C produced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basal bulb fresh weight (the main planted bulb), basal bulb circumference and stem bulb fresh weight, respectively. However, shifting these optimal temperatures to 18/14 °C during GP-2 resulted in a lower increase in basal bulb fresh weight and circumference. The optimum range for stem bulb production was expanded to 30/26–14/10 °C by shifting to 18/14 °C. The greatest increase for basal root growth occurred at 14/10–10/6 °C and for stem root growth at 14/10 °C. The temperature shift did not affect either root type. Maximum increase for stem length was at 26/22 and 22/18 °C and for stem plus leaf weight at 14/10 °C under constant temperature regimes. Transferring the plants from 10/6 to 18/14 °C resulted in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stem length and from 10/6 and 14/10 to 18/14 °C in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stem plus leaf weight.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leaves occurred at 26/22 and 10/6 °C, but this growth parameter was unaffected by shifting to 18/14 °C, indicating that leaf number was determined in GP-1. Bulbils developed only when bulbs at high GP-1 temperature regimes (30/26 and 26/22 °C) were transferred to 18/14 °C during GP-2. Lower temperatures tended to favor an increase in flower bud production under continuous temperature regimes, while shifting to 18/14 °C increased flower bud production after initially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s. Meristem abortion was greatest at 30/26 °C followed by 26/22 °C, but was not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shifts in GP- 2. Thu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bortion was induced or initiated during GP-1.  相似文献   
72.
兰州旅游圈旅游空间结构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对于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简要地梳理近些年来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构建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根据游客的到访情况划分其内部结构,根据资源集聚态势和共同表现的主题进行功能分区,按照远近结合的原则确定优先发展区,根据服务功能确定旅游中心地。通过对兰州旅游圈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提出兰州旅游圈的空间结构构建模式:三个旅游圈层、七个旅游瓣区和十一个旅游功能区;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确定了圈内的七个优先发展区和若干个旅游中心地。最后,对于兰州旅游圈的旅游线路提出了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3.
百合病毒病的发生与症状类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百合病毒病症状类型可归纳为7种类型,轻花叶型(Mm),重花叶型(Sm),矮化型(Stu),丛簇矮化型(Rstu)。黄化矮化型(Ys),扁茎簇叶型(Fsbl),花变叶型(Phy),其中轻花叶型和重花叶型发生普遍,花变叶型出现较少。病害发生的轻重与种球种龄有关,种龄越大,发病越重。前茬种植百合的地块较种植小麦的地块发病重,低洼积水地发病重。不同百合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74.
百合枯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百合枯萎病是甘肃省百合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研究证明,百合枯萎病系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 Sheldon)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Mart.)Sacc.]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在种球内,或以菌丝体、厚垣袍子及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病害的发生与连作、线虫、栽培技术及气候因素等密切相关。多菌灵对此病有显著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5.
食用百合作为药、食兼用型植物,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产品远销海内外。食用百合的地下鳞茎部分具有食用品质优良、营养丰富、药用价值突出的特点,因此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和研究意义。通过梳理众多学者依食用百合施肥效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食用百合高产优质的栽培工作的开展及相关施肥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助力农田食用百合的生产实现"高产量、优品质"这一长远目标。通过借助CNKI文献库资料,分析了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对食用百合在生产过程中关于大田施肥的现状和研究进展,重点就施肥对食用百合中氮、磷、钾分布的影响,对食用百合地下鳞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和总结。食用百合在栽培过程中,虽然各地区的百合的施肥量和时期不一,但均以施钾量的变化为关键,其次是氮肥和磷肥。为解决食用百合地下鳞茎近年来出现的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等问题,提出研究发展趋势:(1)多种耕作措施的应用;(2)生物有机肥的施用;(3)专用肥施用;(4)施肥对百合植株代谢物质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6.
"白兰瓜"属于厚皮甜瓜的光皮品种类型,出产于"瓜果之城"甘肃兰州,为兰州名优农产品的佼佼者,在国际瓜果市场上曾享有盛誉。基于对相关史料和文献的初步梳理,以亨利·阿加德·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张心一、华尔特尔·克莱·罗德明(Walter Clay Lowdermilk)等3位中美知名人士的相互关系和交往史为线索,探究了"白兰瓜"从美国引种到兰州的起因与动议、引进过程,以及试种与更名、推广与兴衰的部分史实。同时,对有关"白兰瓜"引种的"异说"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77.
江西百合病害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1990~1996年的系统调查和鉴定研究,明确了江西百合病害有26种,其中真菌病害16种,细菌性病害3种,病毒病害2种,线虫病害1种,生理性病害3种,病因未明的1种。本文描述了26种病害的症状、病原物、发生及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8.
百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4年对百合病害发生流行原因的调查研究得出重度、湿害、种球带菌、肥害、密度大等是其流行的主要因素,并发现百合病害在田间表现为由多种病原菌共同引起的综合症状。探索出以生产无公害百合为目标,采取包括农业防治,土壤、种球处理,大田药物喷施等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79.
兰州市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兰州市市区遥感影像数据和Fragstats软件,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选取多样性、破碎度、均匀度、优势度、分离度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林草地占总面积的45%,构成区域景观的基质;区域内景观多样性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城关区最高为1.447,均匀度七里河区最高为0.811;区域中人工景观斑块形状规则,分布均匀,自然景观分维数较高,其中荒草地分维数1.443;受人为影响,农业景观类型破碎度较高,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城市人均绿地9.47m2,但绿地斑块分布散乱,生态效益低;各类型绿地斑块之间缺少较好的生态廊道,格局连接性较低;分离度城关区为0.015、七里河区为0.045、西固区0.037、安宁区为0.021.  相似文献   
80.
盆栽百合鳞茎发育与碳水化合物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燕  董丽  刘春 《河南农业科学》2012,41(5):117-120
为深入探讨盆栽百合的鳞茎发育机制,对盆栽百合粉冠军(After eight)和橙色精灵(Tinydina)的鳞茎发育规律及鳞茎不同部位中淀粉、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现蕾后鳞茎中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迅速下降;盛花后鳞茎干质量和鲜质量同时增加;叶半枯到叶全枯时新鳞茎中淀粉含量迅速上升,两品种增长幅度分别为41.9%和15.6%。因此,盛花期是粉冠军和橙色精灵百合鳞茎膨大的转折点,此时新鳞茎成为主要的"库";盆栽百合鳞茎发育存在后熟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